您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讲座信息

讲座信息

教师教育学院教育思想与文化研究中心工作坊(五十)读书简报

发布日期: 2024-06-03 17:13:50

 202452318:30,教师教育学院思想与文化研究中心工作坊在10308教师举办了读书分享会。中心负责人李长伟教授,中心老师舒志定教授、牛长松教授以及2022级和2023级教育学原理的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读书会。

 本次读书会由姜赵威同学主持,周佳瑜同学作为领读人,杨雨欣同学作为与谈人,围绕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进行主题汇报与交流讨论。周佳瑜同学从作者生平、写作背景、书籍结构与内容、当代思考等方面对于本书内容进行简要概述。随后,她分享了的阅读感想。首先,在19世纪以后,特别是20世纪,随着电子时代的来临,特别是电视时代的来临,儿童可以不需要很强的阅读力和理解力,就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成人世界的一切,世界各地的电视节目中,充斥着暴力、色情,成人世界像口语时代一样一览无余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情况,摧毁了儿童的羞耻感,使儿童过早地操着成人的语言,模仿成人的方式生活,甚至儿童本身也成为成人消费的对象,儿童节目的成人化以及成人节目的儿童化形成合流,由印刷术发明所形成的信息等级制度的基础崩溃了,童年在迅速地消逝。儿童越来越接近成人,而成人化的儿童同儿童化的成人一样数见不鲜。于是在这种状况下,波兹曼为充分表达对于电视影响儿童成长的隐忧,提出部分解决方案,而写下《童年的消逝》一书。其次,周佳瑜同学从“童年的发明”和“童年的消逝”两个部分对本书展开具体阐述。第一部分主要表述“童年”这个概念的起源。具体地说,就是童年起初不需要存在,而后却发展成不可避免的存在,它们各自的传播条件是什么。第二部分将人们置身于现代时空,企图揭示从古登堡的印刷世界转换到塞缪尔·莫尔斯的电报密码世界,这个过程使童年作为一个社会结构已经难以为继,并且实际上已经没有意义。最后,周佳瑜同学认为或许童年确实在面临着种种危机,儿童确实在很多方面被“催熟”了,但是人作为“会思想的芦苇”,面对技术变革的机遇和挑战时不会坐以待毙。在信息化进程中,学校教育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充分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教师主动更新教学观念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信息技术利用水平;鼓励学生主动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强化运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在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中加强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鼓励学生思考和探讨媒介技术对人类社会和个体的影响,提高学生理解媒介、分析媒介、评价媒介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媒介使用技能的训练。如此,波兹曼所忧患的各种媒介危言也就能在个体对媒介技术的清醒认知和理性使用中慢慢化为无形。

 与谈人杨雨欣同学首先对“童年的消逝”进行了解读,她认为“童年的消逝”不是说从七岁到十七岁的这群人消逝了,而是说社会对于这群人的特殊定义、期待、要求从文化传统中失去了。她指出波兹曼是基于图像媒体的发展和扩张提出了“童年的消逝”这一论断,在波兹曼看来随着电子时代的来临,特别是电视时代的来临,文字将逐渐为图像所取代,图像世界面向所有人敞开无论这些人处于何种年龄阶段也无论他们受过何种教育,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差异将逐渐缩小。同时她提出虽然波兹曼所说的“童年消逝论”有其不可否认的现实依据,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童年消逝论”的局限性。“童年的消逝”是寄希望于屏蔽媒介技术、内容来为儿童建造一个洁白无瑕的精神家园的做法,不仅是对儿童变化的漠视,还以保护的名义部分剥夺了儿童自由成长的权利。因此,在认识上应重构一种“与时俱进”的童年,在实践层面上也要积极探索进一步提升儿童的数字媒介素养,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当形成合力,探寻更加科学系统的方法,对儿童媒介使用进行研究、干预和引导,使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儿童的发展。

    邹延龙同学提出疑问,童年的消逝是在生理层面还是心理层面?亦或是对价值观的认识?

 李玲玉同学提出当前网络的一股潮流是:一些成人喜欢把儿童放在网络上博关注,这些儿童的打扮是成人化的,这些成人似乎是把儿童当成没有成型的成人,以成人标准要求儿童,以成人想法审视儿童,但实际上儿童真的有这些意识吗?在现在这种泛娱乐化的环境下,我们对“童年的消逝”的重视是不够的,我们需要重视儿童的闲暇教育,思考儿童在闲暇时间在做什么,儿童在闲暇时间所接受的往往会对他们产生重大影响。

 李老师指出数字图像时代所有媒体是面向所有人的,成人与儿童的界限消失,媒介时代的图像所追求的价值观是求新,在某种程度上成人审美幼态化现象严重是成人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衰老,衰老意味着难以更新,难以与时代同步。那现在社会能否阻止童年的消逝呢?李老师认为是很难的。数字媒体时代,成人与儿童所接受的网络媒介传播的图像信息都是统一的,如果想要划界限,前提是儿童要有自己的观念文化,否则即使给他媒介信息他也无法表达自己所需所想。如果这么做,其实是把图像媒体看成工具。但孩子真的有自己的文化观念吗?成人能准确筛选“好”的文化给儿童吗?让童年在一定程度上复归是难的,儿童受媒体文化的影响,其思维越来越接近成人,但在不同年龄阶段对相同信息的理解不同。在此,李老师提出,要抵抗图像化时代的文化碎片化我们需要读印刷文字,读书会充实人的精神世界。

 牛老师提出童年的消逝中消逝是指什么?是儿童在思想上与成人思想更加地接近,更快地社会化、成人化了?还是认知提升了?在今天这个时代,一方面,电脑和网络在某种意义上加强了儿童进入成人的世界,儿童能快速理解成人思维。但同时儿童在认知上没有真正成熟,他们不理解这些信息背后的深层内涵。同时,儿童在童年时期就接触了成人的东西,过早的成人化,会导致其成人时缺少内在发展动力。

 最后,姜赵威同学对同学和老师的观点进行总结,此次读书分享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