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教师教育学院教育思想与文化研究中心工作坊简报(三十五)

发布日期: 2023-04-07 14:30:00


202346日晚,教育思想与文化研究中心工作坊第三十五期学术报告会在10-308召开,这一期主要由2022级教育学原理专业黄新作为领读人、孟怡阳作为与谈人,共读保罗•威利斯的《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子承父业》这一本书。舒志定、牛长松、王燕红、王贤德、陆韵、蔡正道等老师出席,2021级、2022级教育学原理和部分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生共同参加。2022级硕士生许莉主持。

黄新同学首先介绍了写作背景。在现实层面,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公共教育资源全面扩展,英国工人阶级力量较为强大,经济结构优化,工人阶级就业问题突出;在理论层面,无论是"经济再生产理论"还是"文化再生产理论"都因忽视了主体的能动性而受到批评,威利斯建构了关于文化生产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并将行动者带回分析中心,拓展了先前再生产结构理论叙述。

随后,黄新同学从民族志、分析和子承父业的原因三部分展开介绍。关于“民族志”,黄新同学介绍了作者保罗•威利斯在田野观察后所得到的调研资料,分为文化的元素、文化的阶级形式和制度形式、劳动力、文化、阶级和制度。作者提出了两个校园中的非正式群体——“家伙们”和“书呆子”,其中“家伙们”是一个具有反学校文化特征的群体。作者指出反学校文化和工人阶级文化两种形式的并存。教师及学校制度的主要作用在于促进再生产和延续现有制度。第二部分“分析”是对第一部分的田野研究进行更加抽象和理论化的思考,进一步揭示了这些工人阶级文化的形成,及其帮助维持并再生产社会秩序的具体机制。作者认为文化形式作为一种自主反映,在一定程度上由宏观因素决定阶级地位、区域和教育背景。结构性决定因素来自于该层面的力量,使得人们做出的决定带来非强迫性结果,这些结果具有维护社会结构和现状的功能。宏观决定因素需要通过文化环境才从根本上实现自我的再生产。关于“原因分析”,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学校教育是用来保障资产阶级对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宣传,保障它们掌握实践形式。教育行动是一种符号暴力即由一种专断权力所强加的一种文化专断。

  与谈人孟怡阳同学对于阶级固化的社会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她以中国社会的阶级固化与流动为例,从中国古代的身份划分谈起,指出阶层固化问题依然存在很多可改善的空间。

会议最后,老师们也分享了自己的观点。舒志定老师认为,教育本身就不是和工作对等的,不能以“是否找到了工作”“工资高还是低”来反过来评判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教育者要追求教育的本真意义和价值。在脱下孔乙己的长衫与被孔乙己的长衫禁锢这两个极端之外,是否还有第三条道路?我们能不能穿着长衫跳舞?这是我们应该去思考的问题。陆韵老师呼吁大家多关注现今社会出现的一些新阶层,以及当下提倡的“社会整合”话题。王贤德老师认为文化对于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影响,学生的文化认同心理很重要。王燕红老师认为《学做工》毕竟是在英国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不一定能够完全照搬到当今的中国社会,但这一研究的研究方法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牛长松老师对当时英国的教育背景进行了补充说明。蔡正道老师指出,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兼顾了个人的能动性与庞大的结构因素对于同一个事件的作用。

供稿人 、图片:赵婧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