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浙江省乡村教育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

成果推介︱秦启光《控制与自主间的差序场域:一项县域乡村教师流动空间的案例研究》《清华社会学评论》第22辑

发布日期: 2025-02-16 16:37:53

编者按:

 中心秦启光老师在《清华社会学评论》202412月第22辑发表研究论文。文章以田野调查为方法,深描县域乡村教师流动这一社会空间,揭示了乡村教师流动场域的逻辑,给我们重新理解乡村教师长期流失的难题带来深刻启发。此外,作者将乡村教师流动场域视为深嵌在中国社会结构中的个案场域,比较了它和布迪厄场域在逻辑上的不同,为拓展西方场域理论提供了新的经验基础,提出差序场域这一独特的中国化社会学概念。

 该文是202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县域教师城乡流动退却现象的诠释研究”(23YJCZH173)的成果之一。全文39页,近3万字,既开展了深度的现实叙写,又提出了新的理论概念,具有一定学理价值,是一篇解构县域教师流动空间的厚实佳作。特在本中心公众号推介该文,供学界同仁交流讨论。

作者简介:

 秦启光,20226月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育社会学组,获博士学位;现为湖州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浙江省乡村教育研究中心合作研究部主任,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乡村教育等领域的研究。


匿名评审专家点评:

 在国家的县管校聘政策出台数年之后,县域内乡村教师的向城流动趋势为何难以遏制,何种流动场域逻辑在塑造乡村教师的流动?该文借鉴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根据浙北一个较富裕县的案例资料,描述了该县乡村教师的流动状况,并力图呈现影响乡村教师流动的场域逻辑。该文提出,县管校聘政策的推行并未遏制乡村教师向城流动的趋势,甚至还造成了流动形式趋于多样、青年骨干教师流失更为严重的后果,背离了政策初衷并进一步损害了城乡教师均衡目标。该文认为,两个相悖的场域逻辑对乡村教师流动场域的型塑,可以解释前述流动趋势及其意外后果:一方面,国家动用公权力以各级代理人推动教育公平的政策目标,通过强化控制逻辑限制教师流动;另一方面,乡村教师基于流动场域之外的家庭空间的引力效应,通过实践自主逻辑突破限制并实现流动。该文进而引入中西社会结构和文化差异,将国家控制与个体自主共同构成的乡村教师流动场域逻辑概念化为差序场域,以区别于布迪厄理论中的等级场域。该文因此认为,扎根于中国差序格局传统之中的差序场域逻辑,塑造了县域内乡村教师的流动模式,导致了与教育公平政策愈加背离的流动后果。

 笔者认为,该文根据实地调研资料描述的县域内青年骨干教师的向城向家流动趋势,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县管校聘政策下的乡村教师流动特点;根据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分层面建构起乡村教师的流动场域结构,也较量化研究零散化地罗列影响流动的因素更有启发性;特别是,该文根据较为深入的教师流动个案资料,呈现了国家控制流动的逻辑从依据社会关系向强调文化资本的转变,以及家庭力量(尤其是子女照料和教育)对乡村教师流动实践的深刻塑造,相比于以往对乡村教师流动的研究具有创新性;此外,该文基于中西社会文化差异,将乡村教师的流动场域逻辑概念化为与布迪厄理论中的等级场域相区别的差序场域,显示出一定的理论洞察力和概念创新能力。前述方面表明,该文的研究问题重要、经验资料扎实、论点也较有新意,是一篇探讨县域乡村教师流动场域和流动趋势的不错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