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2日18:30,教师教育学院思想与文化研究中心工作坊在10幢308教室举办了读书分享会。阴露华老师出席了此次学术活动,舒志定教授、李长伟教授在线参加了此次活动。2025级教育学原理专业教育硕士参加了本次读书会。
本次读书会由薛雨欣同学主持,王燕葳同学作为领读人,潘万露同学作为与谈人,围绕洛克的《教育漫画》进行主题为“以理性之基,以习惯为器”的绅士德行养成的汇报与交流讨论。
首先,王燕葳同学从思想影响、哲学核心、核心身份三个角度向我们介绍了本书的作者约翰·洛克。洛克是英国近代经验主义哲学家、政治思想家、教育理论家,西方启蒙运动重要代表人物,其思想深刻影响哲学、政治学、教育学三大领域。从思想影响的角度看,洛克在哲学上启发休谟、康德;政治学中的“主权在民”“分权制衡”思想影响美国宪法;教育学中“贴近生活、注重实践”的绅士教育理念,至今仍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参考。洛克的核心身份是既以《政府论》奠定西方民主政治理论基础,又以《教育漫话》成为近代实用主义教育的奠基人,被称为“绅士教育之父”。
接着,王燕葳同学介绍了本书的教育背景。宏观上,当时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成为主导的阶层。在思想上,洛克提出“白板说”,否定天赋观念,强调后天教育与经验,这是本书的哲学基础。同时,洛克以理性为核心,倡导个体自由与天性尊重,反对愚昧和专制主义。在实际的生活中,洛克洞察到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反对经院教育僵化、体罚盛行、忽视儿童天性的情况。本书旨在打破封建教育的桎梏,从而构建一个世俗化、实用化、人性化的教育体系。
关于书本内容的分享,王燕葳同学讲了书中关于道德方面的内容,包括道德培养的理念与原则、道德教育的核心矛盾、道德教育实操方法的底层逻辑以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洛克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在《教育漫话》中明确指出:在一个人或者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明确的核心教育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康、德行高尚、兼具理性与实用能力的“绅士”。洛克所倡导的绅士教育,核心在于培养具有良好品德的公民,强调道德修养是绅士的立身之本,是其社会地位和个人价值的基础。洛克将道德教育与理性培养相结合,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应当建立在理性判断的基础上,而非单纯的习惯或外部约束。他强调“一切德行与价值的重要原则及基础在于:一个人要能克制自己的欲望,要能不顾自己的倾向而纯粹顺从理性所认为最好的指导”。王燕葳讲到,书中的道德培养有四大原则,即及早教育原则、榜样示范原则、习惯养成原则和理性引导原则。道德教育的核心矛盾是用理性驯服欲望,而不是消灭欲望。道德教育的实操方法是训练,通过练习养成习惯,而不是灌输道理。最后,王燕葳认为《教育漫画》给当代教育有以下启示:用回归“练习本位”来回应“知行脱节”的质疑,对功利化道德的反思为重塑“理性指导”道德动机,以及构建“适应天性”的教育生态。
潘万露同学听完分享以后,就自己对于本书的阅读体验进行分享。她认为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开宗明义,否定了当时以古典语言和繁琐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他提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一位“绅士”。这里的“绅士”并非指世袭的贵族,而是一个具备健全人格、实用技能和资产阶级进取精神的精英阶层。他理想中的人才是: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兼备。潘万露还讲了书中三位一体的教育内容体系,即第一是健康教育(身体):这是洛克教育体系的基石。洛克提出了那句著名的论断:“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 他反对当时对儿童的娇生惯养,主张用冷水浴、游泳、户外运动、清淡饮食、充足睡眠等方式来锻炼体魄,培养忍耐劳苦的坚毅品质。第二个是德行教育(精神/品德):这是洛克教育思想的灵魂与核心。理性是最高准则:他主张通过及早的习惯养成,让儿童听从理性的指导。洛克反对体罚,重在荣誉感与羞耻心:他极力反对滥用体罚,认为那会摧毁儿童的精神。他提倡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适度的“自然惩罚”(即让儿童承担其行为带来的自然后果)来引导,激发他们的荣誉感和羞耻心,从而内化道德规范。第三个是学识教育(知识/技能):这是在前两者基础上进行的,服务于实用目的。
潘万露还提了一个问题: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倡导的“绅士教育”,其核心理论依据与阶级局限性如何辩证统一?王燕葳作了以下回答:首先,“绅士教育”的核心理论依据为经验论与实用主义导向。哲学基础是 “白板说”,否定天赋观念,认为人的发展完全依赖后天教育与环境。教育目标聚焦 “实用型绅士”,强调德行、智慧、礼仪与学问的统一,拒绝空疏的古典教育。方法论上主张 “寓教于生活”,反对机械背诵,重视实物教学与实践体验。其次,“绅士教育”的阶级局限性为服务于资产阶级的教育定位。教育对象限定为贵族和资产阶级子弟,默认劳动人民无需接受系统教育。教育内容上围绕绅士的社会角色设计,侧重社交礼仪、经营能力与统治素养,忽视生产劳动教育。教育目的是维护现有社会等级秩序,培养能够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合格继承者。最后,两者的辩证统一为局限性中蕴含的普遍教育价值。阶级局限性是时代产物,反映了 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不能脱离历史背景全盘否定。核心教育理念具有跨时代意义:“白板说” 确立了教育的主导作用,为普及教育提供了理论铺垫;“德育优先” 的主张至今仍是教育的核心原则;实用主义教育观打破了古典教育的僵化传统。现代教育可剥离其阶级属性,吸收其合理内核,比如重视实践教育、强调全面发展、反对形式主义等,实现传统理论的当代转化。
严中然同学分享了对本书的读后感。他认为本书虽然读起来有些干巴,有些内容甚至跟现代社会不相符,但是仍然有很多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我们需要从时代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他还提到卢梭在《爱弥儿》中也提到了关于“理性”的问题,与洛克认为的“理性”是不一样的。他认为每个人理解的“教育”的概念是不一样的,我们对这个概念要有一个澄清,否则就没有对话的前提。舒志定教授认为讨论“道德”问题不能光从字面上去理解,要澄清“道德”的概念,包括责任、权利、义务等,否则就无法深刻理解洛克还是其他人所讲的“道德”。
李长伟老师从思想史的角度谈了对《教育漫画》的理解,认为要理解洛克的思想,要把他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会更有深度。接着,李老师谈到洛克没有对德行有具体的、细致的描述,而主要描述的是有关教养的部分,洛克讲的德行、教养与我们现代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是一样的。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所讲的道德不同,洛克的道德不是高贵的,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世俗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如何相处的模式,是一种品质,而柏拉图等人的书中则不会出现生活规定的具体的描述。接着,李老师谈到洛克讲知识和技能看的很重,书里有很大篇幅描写这部分内容。谈到对欲望的克制上,李老师认为不管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是洛克,他们的想法都是一样的,卓越的人都会克制自己的欲望,理性是工具性的,可以说是一种计算方式。最后,阴老师建议我们关注《教育漫画》中的论述方式,这种说理论证的方式是否符合我们现在的期刊论文的写作要求。第二,阴老师也认为要将洛克的思想放到思想史的角度去看待。第三,卢梭谈到的通过训练去养成儿童的道德习惯,这是一种外部的约束,而比较少谈到儿童内在判断力的形成。
最后,薛雨欣同学对此次读书会大家的观点进行总结。此次读书分享会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