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18:30,教师教育学院思想与文化研究中心工作坊在10幢308教室举办了读书分享会。中心负责人李长伟教授出席了此次学术活动。2025级教育学原理专业教育硕士参加了本次读书会。
本次读书会由汪欣冉同学主持,薛雨欣同学作为领读人,梁好好同学作为与谈人,围绕柏拉图的《理想国》进行主题汇报与交流讨论。薛雨欣同学首先简要介绍了本书的作者,从柏拉图的贵族出身与苏格拉底之死的视角,向我们介绍了柏拉图的生平。柏拉图出生于雅典贵族家庭,自幼接受良好教育,立志投身政治。然而,当时雅典处于衰落时期,柏拉图痛心雅典贵族政治堕落为寡头政治。他强调国家的作用,国家应好好培植下一代。苏格拉底被处死是柏拉图人生的转折点。他目睹了雅典民主制对真理与智慧的践踏发现国家制度出现了问题,设计了一个自己认为完美的乌托邦,也就是理想国。全书以苏格拉底和其他人的对话形式展开。40岁时,柏拉图创立了阿卡德米学园,这是西方第一所固定高等教育机构。学园以数学为入门,辩证法为高峰,培养了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柏拉图的著作分为早中晚三期,《理想国》处于中期高峰,兼具文学戏剧性与体系建构力,是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其次,薛雨欣同学还介绍了毕达哥拉斯与埃利亚学派的影响。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本原,强调宇宙秩序。柏拉图受其启发,构建了“可见世界—可知世界”的两分体系,为灵魂德性教育奠定基础。埃利亚学派的巴门尼德区分了“存在—意见”,柏拉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出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分,为正义的哲学探讨提供理论支持。第三,薛雨欣同学从“从城邦到灵魂的正义”的主题入手,介绍了书本内的内容,包括什么是正义、四枢德与灵魂三分、何为三大隐喻。可见世界:眼睛看得到,摸得着的实在的真实世界;可知世界:通过理智思考所能认识的抽象世界。可见世界里又分为影像和实物;可知世界里分为数形和理念。最后,薛雨欣同学介绍了“洞喻与哲人王教育方案”,其中哲人王的教育使命是柏拉图提出哲人王必须完成从无知到知识的完整旅程,并承担回洞救人的义务,体现了哲学与政治的结合。
梁好好同学就自己对于本书的阅读体验进行分享,她认为《理想国》的深刻,在于它把“教育”当成塑造理想城邦的核心——柏拉图认为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引导灵魂转向“善”,比如通过音乐、体育培育节制与勇敢,用哲学对话唤醒理性,这种“育人先育魂”的理念,至今仍戳中现代教育的核心痛点。但书中也明确提出,要把“模仿诗人”(比如写悲剧、史诗的创作者)逐出理想国,理由是他们的作品会放大情感、扭曲真实,不利于理性培养。结合现在短视频、网络文学等多元内容充斥的环境,梁好好也对薛雨欣同学提出了相关问题:“你觉得柏拉图对“文艺创作”的警惕有道理吗?我们该如何平衡文艺的情感价值与对大众认知的引导作用?”薛雨欣同学也就此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柏拉图对文艺创作的警惕,本质是基于“理想城邦需以理性统摄秩序”的核心目标,这种警惕有其时代合理性,但放在多元内容环境中,需用更辩证的视角看待。从合理性来看,他精准预判了文艺对大众认知的深层影响——短视频、网络文学中确实存在部分放大焦虑、渲染极端情绪或简化复杂现实的内容,若缺乏引导,容易让受众陷入情感主导的认知偏差,这与他担忧“模仿诗人扭曲真实”的逻辑一致。但这种警惕也需与时俱进。文艺的情感价值并非理性的对立面:短视频能通过真实生活片段传递温暖,网络文学可借故事承载正向价值观,这些情感共鸣恰恰是理性认知的“入口”,而非障碍。至于平衡二者,关键在“分层引导”而非“简单驱逐”:一方面,社会需建立内容筛选的基础标准,对明显违背公序良俗、刻意扭曲认知的内容加以规范;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教育培养大众的“媒介素养”,让人们既能享受文艺的情感体验,又能主动辨别内容背后的逻辑与真实,实现“情感共情”与“理性判断”的共生。
李长伟老师认为《理想国》中柏拉图对于雅典的城邦发展非常关心,关心家庭的好坏。但是雅典城邦与斯巴达城邦之间存在冲突与战争,雅典城邦在战争后衰败,这使非常热爱雅典城邦的柏拉图想要寻找到一个尺度来帮助这个城邦继续发展成一个好的城邦。于是就会产生一个问题——什么是好的城邦?所以柏拉图就写出来这本书,英文的《理想国》叫做“Republic”。一个好的城邦具有稳固性。那么何为好的“理想国”?那么就引出来“正义”一词。由此,又提出一个问题:“何为正义?”构建一个好城邦的蓝图需要正义,是需要公共性的城邦。而正义的产生需要“秩序”。知道了正义的法则,城邦才会有秩序。《理想国》一上来就直接讨论正义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柏拉图讨论正义实则是一种“辩论法”,也可称之为“论辩”。这种论辩的起点是正义。社会需要秩序,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对于这些是有感知的。柏拉图善于从意见中寻求真理。意见本身就带有不确定性,柏拉图会对意见进行审查,这种审查的方式是哲学里的逻辑上的论证。正义一定是好的,是让人变好的,否则就不是正义。我们总会想当然地将正义看做一种道德,那么“做一个好人”是否真的对一个人来说是有益的呢?道德是与每个人所渴望的好相关联的。苏格拉底就意识到一个问题--正义的人一定幸福吗?做正义的事对一个人来说是否有益?《理想国》与我们的现实存在很强的联系。此外,技艺必须有其独特的意义。正义是一种统治的技艺,这种正义必须是指向老百姓的,当我以一个正义方式对待老百姓,让他们每一个人都过上好日子,这就是一种好的正义。这也是一种目的论的论证方式。李老师还对柏拉图的理性做出了理解,柏拉图认为有理性的人就是哲学家--爱智慧的那些人,有强大的认知能力,有一种认知善的理念,而这种善的理念就是秩序,就是一种结构。结构是一种关系,是事物的一种组合。而哲学家就是依靠这种理想把握善的人。
最后,汪欣冉同学对此次读书会大家的观点进行总结。此次读书分享会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