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深化学生对自我认知前沿领域的理解,搭建知识共享的学术平台。2025年11月5日,教育学院邀请西北师范大学夏瑞雪教授做题为“无处不在的自我优势效应及其神经机制”的专题讲座。讲座由我院副院长李梦霞主持,学院部分教师及研究生参加。

报告伊始,夏教授从威廉·詹姆斯(1890)在《心理学原理》中将自我界定为“个人心理宇宙的中心”出发,在梳理其“物质我、精神我”等经典结构的基础上,结合团队研究,对其进行了调整与拓展,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的“意象自我”等研究视角。进而,夏教授聚焦于自我的神经基础,系统展示了基于事件相关电位(ERP)的研究成果,通过对T300、N400等关键成分的解析,阐明了自我相关信息享有的大脑加工优势。她还进一步分享了关于“阈下刺激能否引发自我优势”的探索,证实该效应在无意识条件下依然稳固存在。最后,夏教授将视角延伸至文化心理学领域,对比了东西方文化中“独立型自我”与“互依型自我”的差异,并引用北京大学朱莹教授的跨文化fMRI研究,指出中国文化个体的自我表征包含母亲等重要他人,且与母亲存在脑区共享现象。团队关于特殊群体(如负面身体意象青少年、3-5岁儿童)的研究,则为理解文化如何塑造自我提供了丰富佐证。分享过程中,主讲人多次结合自身博士研究经历与团队实证成果,用生动的案例(如“鸡尾酒会效应”“自拍与幸福感”)和直观的实验图表,将复杂的心理学理论与神经机制知识通俗化。

本次“无处不在的自我优势效应及其神经机制”主题分享会,不仅是一场启迪思维的学术盛宴,为师生拓展了前瞻性的专业视野,更是一次推动学科发展的积极实践,为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创新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夯实了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