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2日18:30,教育学院教育思想与文化研究中心工作坊于10幢308教室开展读书分享会。李长伟教授、蔡正道博士、陈丽娟博士、阴露华博士、音乐学院沈翔鹰老师及2024级教育学原理专业研究生参与了本次活动。
本次读书会由田思毅同学主持,冯琬婷同学担任领读人,邵云云同学作为与谈人,围绕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给教师的建议》,与在场师生进行主题汇报及交流讨论。冯琬婷同学从教育实践中的阅读、知识、思维、学困生、自我教育及劳动六大维度展开深度分享,观点如下。
第一,阅读是教育的根基,需从学生与教师双视角推进——对学生,通过精选课外读物、设立班级图书角、制定长期阅读计划等激发阅读兴趣,将阅读与思维训练结合,实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对教师,以超越教学大纲的知识储备为目标,通过持续阅读科学文献、文艺作品更新知识体系,让阅读成为自我提升的核心路径。第二,知识的本质是动态工具,教师需引导学生从“占有知识”转向“运用知识”,通过激发兴趣、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等让知识活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识别“知识枢纽”,注重理解基础上的熟记,评估知识掌握时兼顾能力平衡,以“知识发展”为核心而非单纯评分。第三,思维发展需尊重差异,教师应识别学生逻辑分析与艺术思维的不同倾向,通过留白式教学激发主动提问,以阅读拓展思维广度、双手劳动促进脑手协同,直观教学从实物演示逐步过渡到抽象概括,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第四,学困生帮扶需聚焦成因与方法,针对其思维觉醒滞后、早期教育缺失等问题,通过定制趣味阅读材料、组织劳动实践、引导观察现象因果关系等方式,帮助其在低难度、高参与的活动中重建自信、唤醒学习动力。第五,自我教育以信任与集体为土壤,教师需营造平和氛围,让学生在每日进步感知中建立自尊,通过“他人为镜”反思自我,在集体劳动与道德实践中培养责任感与自律性,实现“教育自己与关心他人”的统一。第六,劳动教育兼具创造性与精神价值,需分阶段培养——幼儿期通过家庭启蒙建立劳动快乐认知,青少年期结合经济责任培养担当,学校通过跨年龄劳动集体、学科融合实践,让学生在创造物质财富与服务集体中理解劳动的社会意义,塑造公民意识与健全人格。
冯琬婷在结语中强调,教育的本质是点燃思想之火,教师需以阅读为燃料、劳动为实践场、自我教育为内驱力,让每个学生在多元引导下成为知识的驾驭者与生活的创造者,实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与谈人邵云云同学介绍,书中以生动案例和深刻思辨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是激发学生的内在生命力,围绕中小学教育提出了一百条涵盖多方面的建议,每条建议都蕴含着鲜明的教育观。她重点阐述四点核心观点:一是教育的起点在于看见“具体的人”,批判标准化教学忽视个体差异的弊端,倡导“分层教学”与“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各自起点进步;二是教师的修炼需注重时间管理与终身学习,秉持“用一生备课”理念,通过“潺潺小溪式阅读”拓宽认知边界,打破“知识搬运工”角色,将教学焦点转向学生;三是教学的关键在于思维培养与“两套大纲”理论,强调知识需结合“智力背景”与真实情境,打破“课本即世界”的局限;四是教育的终极关怀是守护心灵的温度,主张以敏感与耐心呵护学生尊严,用评价唤醒内在动力而非制造焦虑。邵云云同学最后指出,尽管时代不同,但书中对学生的关爱与对教育使命的坚守具有永恒价值,呼吁当代教育者将书中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以“点燃”与“成全”践行教育的真谛。
周金秋同学也进行了发言,并深入探讨了劳动教育议题。她指出,当前部分人对劳动教育的目的存在认知偏差,错误地将其与新中国成立时间相关联,甚至在某些时候将劳动教育异化为教育惩罚手段。这种错误导向不仅未能达成教育初衷,反而给学生带来负面体验,导致学生产生抗拒心理。同时,她详细分析了当下劳动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提醒与会人员重视这一问题,并着重强调了劳动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随后,主持人邀请各位老师展开交流。
蔡老师率先分享见解,高度评价该书的文字质量,认为其对一线教师具有切实的指导价值。蔡老师进一步结合教育实践,围绕不同地区学校“爱的教育”实施情况及学校纪律管理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对比台湾与大陆地区学校的纪律管理现状,他指出,受当下过度强调“爱的教育”的影响,教师在管理学生时面临诸多束缚。由于外部规章制度的限制,教师难以充分行使管理职权,导致对学生违纪行为的管理缺乏有效性。蔡老师强调,要实现教师主权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平衡,亟需建立明确的规则体系,以此为基础探寻教育管理的“平衡点”,从而充分发挥教育的艺术价值。
沈老师随后发言,肯定了该书通俗易懂、可读性强的特点。他提出,如何将书中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实际教学行动,如何从教育大师的思想中提炼出可操作的实践方法,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此外,沈老师还指出,当前教师权威面临严峻挑战,学生对教师的尊重程度显著降低,教师在多重因素的制约下,难以有效行使教育教学权利。最后,他谈到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中提炼学理化语言用于学术论文写作,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打磨与思考。
陈老师对讨论内容提出三点看法:一是激发儿童学习兴趣是儿童教育的关键环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虽已有预设,但仍需探索更有效的激发策略;二是教学中师生互动时,教师借助潜在模型框架引导学生思考虽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平衡引导与自主思考值得深思;三是关注学生幸福感对其成长至关重要,针对当前学生幸福指数普遍不高的现状,可通过加强涵盖学生与家长层面的德育加以改善。
李长伟老师最后总结发言。他指出,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论述中常以权威姿态提出建议,这种强调教师“教”的教育理念,与当下社会环境存在一定脱节。如今教育方法层出不穷,但学生对建议的接受度较低,这一现象与社会环境变化密切相关。李老师认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成效显著,但其在当下教育实践中的有效性值得商榷。同时,他提到,由于当代家长普遍较为敏感且自尊心较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反馈往往容易引发家长的强烈反应。李老师肯定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实践的价值,但也指出其理论在高度上存在一定局限性。此外,他还对比了苏霍姆林斯基与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指出蒙特梭利强调外部环境对儿童教育的作用,而苏联时期的教育观念因认为其过度推崇儿童中心主义而不予认同,因此在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时,需注意其观点中存在的矛盾性。李老师强调,将教育理论落实到实践中,离不开良好的教育氛围,同时还需深入探讨其理论体系内部是否存在逻辑冲突。
最后,田思毅同学对此次读书会进行了总结,此次读书分享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