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18:30,教师教育学院思想与文化研究中心工作坊在10幢310教室举办了读书分享会。舒志定教授、李长伟教授、王燕红副教授、蔡正道博士、阴露华博士以及2023级和2024级教育学原理的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读书会。
本次读书会由冯婉婷同学主持,檀瑞同学作为领读人,严中然同学作为与谈人,围绕雅思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与老师们、同学们进行主题汇报与交流讨论。檀瑞同学从作者背景、核心思想、三大教育类型、大学教育理念以及启示与反思五方面对本书内容进行了简要概述。
首先,雅思贝尔斯是从精神病学家转变为了哲学家,他被视为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之一,他在反思战后德国面临的教育困境后完成了这本著作。该书中雅斯贝尔斯更侧重从哲学本体论层面探讨教育本质,填补了存在主义视角下教育理论的空白。同时,在功利化教育盛行的今天,其“灵魂教育”理念也为教育回归本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其次,檀瑞同学主要从三部分具体内容展开,分别是,第一部分介绍了该书中核心思想,第二部分关注其三大教育类型,第三部分重点讲述了大学教育的一些理念。在第一部分中,主要介绍了书中核心的九个思想。雅思贝尔斯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因此他提倡“爱的教育”,并基于此对教育下定义。在教育目的方面,他认为在于灵魂的觉醒、培养完整的人和自我实现与社会责任的统一。在教育原则方面,他提到反对机械训练和死记硬背以及强调自我教育和对话交流。他认为对话是一种真正教育的实现方式,要交给学生导向事物的本源的内容。同时,他还认为真正的权威来自于内在的精神力量,也要注意把握自由和权威之间的张力,强调政治本身即是教育,教育也是政治的基础。对教育的危机、困境进行了反思,要求回归教育本质。最后,他提出陶冶是教育的核心过程,要实现精神层面的共鸣与反思。在第二部分中,雅斯贝尔斯又说了迄今为止已存在的三种教育方式:一是经院式的教育,仅限于传授知识;二是师徒式教育,完全以教师为中心,具有个人色彩的传统;三是苏格拉底式教育,教师和学生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师生都可以自由思索,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在第三部分,是雅思贝尔斯对大学本身和大学教育的思考,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大学生要具有自我负责的概念,并带着批判精神从事学习,因而拥有学习的自由;而大学教师则是以传播科学真理为己任,因此他们有教学的自由。学生的自由与责任:大学生是未来的学者和研究者。考试则意味着自由学习的结束。大学应始终贯穿这一思想观念,即大学生应是独立自主、把握自己命运的人,他们已经成熟不需要教师的引导,因为他们能把自己的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其中,他指出:当大学沦为职业培训所,人类将失去灵魂的灯塔。
最后提出了个人启示、反思与思考。从政策层面来看,要改革现有评价体系,将师生对话质量纳入学校评估。从教师层面看要将苏格拉底式提问应用教学,从家长方面,要给予学生爱的教育。同时反思我们现有教育中存在的教育功利化、教师权威失落和专业化陷阱等问题。在雅斯贝尔斯的教育观中,能够看到教育的希望,他对人的培养,对自由和超越的理解都蕴含在其教育观中。他让我们反思我们自身,也反思我们的教育,究竟如何走下去,究竟什么才是教育,或者说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雅思贝尔斯的教育哲学也是对技术时代的警示:教育的终极使命是培养完整的人。最后还提到在AI时代雅斯贝尔斯的教育观过时了吗?檀瑞同学给出了自己的思考,AI无法替代的正是“存在交流”。
与谈人严中然同学首先提到这本书并非一部完整的著作权作品,而是从雅斯贝尔斯的多部著作中摘录而来,因此在逻辑上可能不完全自洽,同时提到需要结合教育学专业知识,从整体上理解雅斯贝尔斯的作品,而不仅仅是依赖现有的译本。其次,他讨论了雅斯贝尔斯教育思想的理解与接受问题,指出其哲学性质与教育实践者如苏霍姆林斯基的差异。强调理解雅斯贝尔斯教育思想需回归其哲学核心,同时表达了对雅斯贝尔斯理论在中国教育实践中的应用难度及理论本身的矛盾性的担忧。最后,他提到关于雅思贝尔斯对于马克思思想的看法可能存在偏差,因为雅思贝尔斯本人可能也没有完全理解,对于学者思想的评判应当是基于对其理论和实践的深刻把握中得出的。
冯婉婷:我关注到雅思贝尔斯讲到教育就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得到自我学习和成长,就是强调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是人的发展,教育学生应该先从人的发展开始,再作为一个学生的发展。
舒志定老师:我主要想谈一下这个关于灵魂的教育,对人的教育一直以来从古希腊开始也是思考的一个核心问题。古希腊的人在考虑灵魂教育,后来进入到中世纪以后,他们也在追求灵魂交流。还有雅思贝尔斯说的灵魂教育,就是铸造人的灵魂。我们在想一个教育能带给人什么样的灵魂?你要铸造灵魂,铸造什么灵魂?它和之前的灵魂有什么一致或者不一致的地方?第二个要考虑的就是铸造灵魂对于人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否定了人的工具性的教育,那么灵魂之于人的存在到底是什么意义?我们为什么要去搞灵魂教育呢?
蔡正道老师:刚刚同学有反思在AI时代,没有办法代替真正的交流。我身边有一个例子,母女关系不好,妈妈就去问AI,然后就尝试用AI给的回答去和女儿交流反而更加流畅。其实,反而是人失去了真正交流的能力,人变得更加AI化。我们应该去拿这个案例子来反思,我们现在的教育在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沈翔鹰老师:我是本科学心理,现在从事教育工作。但是在生活中总是有些概念好像似是而非,其实我们有些东西坚持在做,但是思考不够。同时如何让我们高校实践工作者回归到教育现场,怎么跟学生产生互动,把这个理念弄到里面去,我觉得这条路还很长。
阴露华老师:对于原则那部分中,雅思贝尔斯他在书中有没有提到根据他的理念能够具体怎么促进学生精神的成长?筛选出哪些内容能够达到他的目的呢?你有没有触动比较大的点呢?
檀瑞:雅思贝尔斯在原则方面,比较强调学生应该去自己去探寻本质,追求深度。但是他在书中并没有提出很多具体老师或者学生应该去怎样操作。具体的只有苏格拉底法和对话。就我而言,我认为交往对话是很重要的,因为现在师生交流存在问题,和教师权威与自由可以联系在一起。
王燕红老师:这本书我在看的时候觉得逻辑性和连贯性不强,但是单独挑出来一句却觉得都很有道理。雅思贝尔斯我更关注他的轴心时代,他可能更最有名的应该还是那个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那本书是他的比较典型代表作。我也有一个问题提出来,为什么会把云树比喻这句话放在雅思贝尔斯的身上?他讲的是灵魂铸造,那换句话说,是不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影响。
李长伟老师:我会把雅斯贝尔斯看成是带有形而上学色彩的一个哲学家。我觉得不管在教学里还是在哲学里,都有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就是超越者。这个超越性的存在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就是一个终极,其实就是无限。谈到雅思贝尔斯是一个存在主义者,所谓存在也好,实存也好,其实就是不断的超越存在,就是去存在。这是我觉得雅思贝尔斯一个核心的东西。回到教育上,雅思贝尔斯就是说要让你成为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一个存在。雅思贝尔斯他的这种灵魂,没有一个确定的东西,其实就是一种开放,让你的生命充满着一种可能,不是一个固定的东西。最后,他的唤醒更根本的是我唤醒你之后,你的自我交换和优化。
最后,冯婉婷同学对此次读书会进行了总结。此次读书分享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