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讲座信息

讲座信息

教师教育学院教育思想与文化研究中心工作坊(六十一)读书简报

发布日期: 2025-03-28 11:59:47


 20253271830,教师教育学院思想与文化研究中心工作坊在10308教室举办了读书分享会。舒志定教授、李长伟教授、王贤德副教授、陆韵副教授、蔡正道博士、阴露华博士以及2023级和2024级教育学原理的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读书会。

 本次读书会由邵云云同学主持,王婉君同学作为领读人,郝阳洋同学作为与谈人,围绕华勒斯坦等学者合著的经典著作学科·知识·权力与老师们、同学们进行主题汇报与交流讨论。王婉君同学从跨学科视角出发,围绕学科划分如何与权力结构相互交织,知识生产又如何被制度话语政治化引发我们的思考等问题对本书内容进行了简要概述。

 首先,华勒斯坦是世界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他被誉为全球时代的马克思,他的思想影响着现在的跨学科理论在方法论上倡导跨学科研究,打破学科壁垒,主张将历史经济政治结合,强调知识的历史性和整体性,华勒斯坦认为社会科学应该服务于社会实践,他还是一个批判资本主义的倡导者,同时继承马克思主义传统,认为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是通过不平等的价值交换和资本市场,这同样导致的全球贫富分化

 其次,王婉君同学主要从以下六个部分具体展开,第一部分是学科规训制度导论,第二部分是教育与学科规训制度的缘起——意想不到的逆转,第三部分是会计学:一门学科规训——被忽略的补充,第四部分是管理学:一种道德技术,第五部分是充当一种志业的人格——人文学科的政治理性,第六部分是超越年鉴学派。在第一部分中提到,福柯的“学科规训”,即是在《规训与惩罚》中使用的术语,福柯认为“规范化”是这种技术的核心特征,福柯的“规训”是指知识和权力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种训练。本章系统阐释 “学科”(discipline)的双重意涵:作为知识门类的 “学科” 与作为规训技术的 “纪律”(指教育训练如课程、考试、学术规范),揭示了现代学科体系作为权力技术的制度化过程,为理解学科的知识生产与社会控制功能提供了批判性框架。作者借用福柯 “规训社会” 概念,分析学科制度如何通过三种机制实现权力渗透:第一,知识规训:确立学科的话语边界(如概念体系、方法论),排斥 “非学科化” 知识;第二,组织规训:建立学科的制度化载体(大学院系、研究机构、学术期刊),垄断知识生产与传播;第三,主体规训:通过教育训练(学术评价)将个体塑造成“学科人”,使其内化学科的价值标准。然后讲到核心价值:这一过程实现了从“知识传授”到“权力控制”的转化:学科不仅是认知工具,更是规训个体、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沙姆韦与梅瑟 - 达维多的这篇文章揭示了学科的 “双面性”:既是人类知识进步的阶梯,也是权力运作的网络。同时也促使我们反思:在学科交叉与知识爆炸的今天,学科规训如何在保障知识生产秩序的同时,不会抑制思想的自由?学科规训的终极目标不应是制造“标准化的学科人”,而应是培育“能够批判地运用学科知识、超越学科局限的思想者”。在第二部分中提到,基于福柯的权力理论,霍斯金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现代学科规训制度的诞生并非源于知识的自然演进,而是通过教育领域的三种核心技术 ——书写、考试、评分—— 实现的权力运作结果,第一,教育实践作为权力技术,霍斯金继承并拓展了福柯的 “知识 — 权力” 理论,指出学校教育并非单纯的知识传递场所,而是通过具体的实践技术(书写、考试、评分)实施规训。第二,学科规训的逆转性,传统观念认为学科源于知识的分化与积累,但霍斯金提出逆向逻辑:教育实践先于学科知识的形成。第三,对福柯理论的具体化,霍斯金将福柯的抽象权力分析聚焦于教育领域,揭示了规训如何通过日常实践,如作业、考试、评语,渗透到个体层面。在第三部分在提到,核心内容呈现学科规训在此表现为双重控制:(1)知识维度:建立标准化的核算体系(如复式簿记、成本会计),将经济活动转化为可量化的 “学科知识”;(2)权力维度:通过会计记录(如账簿、报表)实现对人和资源的监控,强化组织纪律(如责任分工、绩效评估)。以及我们相较于传统教育规训中所忽略的会计规训,一方面是日常化渗透:会计实践(如记账、报账)融入经济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形成 “看不见的监督”;另一方面是全球化扩展:国际会计准则(如 IFRS)将规训范围从企业扩展至全球经济体系,强化资本流动的标准化控制。在第四部分中提到,核心论点是管理学的学科规训本质是福柯 “治理术”的延伸 —— 通过可描述、计算、并能互相比较的数据,实现对个体行为的精细化控制,同时赋予控制以“合理性”外衣。在权力机制方面提到管理学中通过科学管理理论将效率追求包装为道德责任,不同于物理监控,其通过道德内化实现控制实现量化道德和自我规训。然后提到鲍尔的管理学批判与霍斯金的会计学研究形成互文,一方面是教育(考试)、会计(数据)、管理(绩效)共同构成现代社会的“规训铁三角”,分别通过知识、数字、道德三种技术实现控制;另一方面是三者的共性:将复杂的人类活动简化为可量化的“规训单元”,并将技术规则伪装成普世价值。最后提到鲍尔深化了福柯 “治理术”的微观分析,揭示管理学如何将抽象的权力转化为具体的道德义务。提出“道德技术”概念,补充福柯对“自我技术”的论述 —— 个体不仅通过忏悔、书写等传统方式自我规训,更通过绩效目标、职业规划等管理工具主动参与权力运作。在第五部分中提到,从文化维度出发谈及人文学科的意识形态功能,其核心核心内容是延续了韦伯“志业”的概念框架,但赋予其福柯式的治理术维度。通过分析人文学科如何以“自由教育”的伦理价值回应政府的公共效用诉求,揭示了学科知识与政治权力的共谋关系,构建了不同于华勒斯坦的学科权力批判路径。而单独解释“志业”,从核心命题讲到现代学术作为 “志业”,要求学者兼具专业性(严守学科方法)与精神性(以学术为生命意义)。韦伯认为,学术的价值在于 “以理性化的方式诠释世界”,学者的志业是“为学术而学术”,拒绝功利性或政治干预。而在治理术的 “志业人格”提出的治理术的运作机制

一方面学科通过“生活纪律”(如学术规范、研究方法)将学者的行为标准化,使其自愿成为权力的合作者,另一方面学科的知识实践与政府治理的需求在历史中偶然结合,形成无需刻意设计的权力网络。在第六部分提出,对 19 世纪学科制度化的批判例如学科割据:以互不相关的主题划分知识领域;还有历史 - 社会科学对立:历史学研究个别事件,社会科学寻找普遍规律等等。而年鉴学派的来源则是提到布罗代尔通过“三时段理论”(结构、情势、事件)揭示历史深层逻辑,成为华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的直接灵感来源。然后对年鉴学派局限性的批判与反思。第一、制度批判:系统反思19世纪形成的学科划分制度,认为年鉴学派的跨学科尝试尚未彻底突破学科规训的桎梏,主张更彻底的知识重组。第二、学术传统反思:打破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界限的尝试 具有启发性,但其“总体史”范式仍受欧洲中心主义制约。第三、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呼吁构建包容非西方知识体系的学术框架,挑战学科霸权。接着是范式转换的意义,华勒斯坦对年鉴学派的 “超越” 并非否定,而是在其基础上重构知识生产的政治经济学:第一、尺度革命:从区域结构到全球体系,将 “总体史” 升级为 “世界体系的总体动力学”。第二、批判深化:从学科内的方法论革新(跨学科)转向对现代性知识权力的根本挑战(解构学科 - 资本主义的共谋)。第三、时代回应:年鉴学派的 “总体史” 是冷战时期的产物,世界体系理论则直面全球化时代的核心问题 —— 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与文明霸权的解构。

 最后,王婉君同学梳理出了本书的核心观点,第一、学科是历史的产物:社会科学的学科分类并非自然形成,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需要根据时代需求进行调整。第二、知识生产受权力影响:学科知识的形成和传播与权力结构密切相关,学术机构和国家政策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第三、跨学科是未来方向:面对复杂的全球性问题,社会科学必须打破学科边界,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第四、全球视角的重要性:社会科学应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纳入全球多样性的视角。王婉君同学谈到自己的思考,提出《学科·知识·权力》揭示了现代知识体系的 “双面性”,它既是人类文明的阶梯,也是权力编织的网络。在学科交叉与数字化的今天,唯有保持对学科规训的批判性反思,才能在秩序与自由、专业与多元之间寻求平衡。学科的真正生命力,在于超越自身边界,成为启迪思想的工具。

与谈人郝阳洋同学对于本书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在反思日常教学实践中的权力关系,我们使用的课堂规范、考试制度和评价标准等,是否也在无形中强化着某种特定的规训权力?当我们将学生按成绩排名,用标准化测试衡量学生发展和前景时,是否也在生产着某种特定的主体类型?郝阳洋同学提出教育解放的关键可能在于打破学科规训的桎梏。我们需要一种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而非顺从主体的教育,一种尊重差异而非追求标准化的学习方式。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拥有自主选择的能力。通过打破学科规训的束缚,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重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应对考试,更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生活质量。这样的教育方式可能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它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并追求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而不是盲目追求分数和排名。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学生将更有动力去探索未知,去挑战自我,去创造未来。因此,我们需要家校社各方共同努力,努力打破束缚,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实现自我价值。

严中然:分享一个例子,本科老师上课提到他报国家社科基金的题目,叫西北连片特困地区教育内卷然而这样的人文社科的成果似乎并没有被转化这也许是学科规训的体现。

 李长伟:知识实际就是一种权利,权力那就是要规训的,我们接受每一种学科,我们的思维按照这个学科所规定的去思考,而提到的跨学科这个主题想到,学科规训是否只向我们展现消极的一面?这样的学科规训是否有积极的一面?而面向大众的教育,如果没有学科规训真可能实现吗?所以我觉得规训无非就是为了征服世界改造这个世界,把这个世界拆分之后,这个世界按照人的那种思维对他进行一个塑造规训。这样的学科规训下,学科范式学科制度出现,这样就没有自由了?这样的现状下,也许跨学科能够解决学科规训所带来的壁垒。

 王贤德:我们作为教师本身就是学科受益者,从权力视角来看待学科知识,学科的权力属性如何理解?这样的学科规训实际对人的规训,学科属性异化,而学科内部的知识壁垒,一方面体现在权力依附,另一方面体现在内在权力秩序,还有一方面体现在学科壁垒,这实质上是一种偏见,而非学科内的排斥,我们应该思考学科是否需要规训?能不能没有规训?学科建设需不需要权力?发挥什么作用?学科是否可以自由发展?究竟朝向何方?学科功能是什么?新功能是否符合社会要求?这一系列问题导致学科没法定位,而学科是否要强调边界体系?跨学科为什么需要建构知识体系?学科指向对生活或人类历史发展?知识研究淡化,学科对此有何价值?这样学科规训下,我们创造性被压制,因此我们在学科下需要有主体性。

 蔡正道历史统计学中,现代科学发展与学科规训逐渐渗透,引用到韦伯--神学宗教祛魅,但精神上我们需要朝向何方呢?)现代学科规训越强,我们现在越来越失去自由和想象力和精神力量,“复魅”魅什么?这样的复魅怎么实现人的生命力?

 王燕红:自主选择不被学科规训?需要强大的内在心灵来自主选择不受学科规训的影响

 舒志定学科规训这实际上也是自我的养成,知识如何丰富人的成长?而学科规训本质上像这样社会,经济,政治和选拔机制借助学科的手段把人规训了。

 最后,王婉君同学对此次读书会进行了总结。此次读书分享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