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讲座信息

讲座信息

教师教育学院教育思想与文化研究中心工作坊(六十期)读书简报

发布日期: 2025-03-14 10:33:09


     20253131830,教师教育学院思想与文化研究中心工作坊在10508教室举办了读书分享会。蔡正道博士和20232024级教育学原理的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读书会。

  本次读书会由田思毅同学主持,严中然同学作为领读人,周金秋同学作为与谈人,围绕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与老师们、同学们进行主题汇报与交流讨论。严中然同学对《社会契约论》及其相关著作的核心思想进行梳理,并探讨其在政治哲学和教育学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介绍卢梭其人。卢梭(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其思想横跨政治学、教育学、哲学等多个领域。他被视为近代的柏拉图,试图通过《社会契约论》重写《理想国》,构建一个基于公意的政治制度。卢梭的思想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深远,仅次于马克思。

 紧接着说明重要内容社会契约与公意。《社会契约论》的核心概念是“公意”。卢梭认为,社会契约是基于全体个人的结合形成的公共人格,即“公意”。公意不是简单的少数服从多数,而是尊重所有个别意志的理性共识。卢梭强调,公意的合法性在于其公平、有益和巩固,而不是单纯的多数票决定。公意的形成是为了共同利益,而非牺牲少数人的利益。

  其次说明《社会契约论》与他另外三部著作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契约论》与《论不平等》、《社会契约论》与《爱弥儿》、《社会契约论》与《新爱洛伊丝》的关系。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中探讨了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的关系。他认为,自然状态是一种理论假设,而非历史事实。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试图通过社会契约解决从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政治制度上的解决方案。《爱弥儿》是卢梭的教育学著作,与《社会契约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从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追求社会的自由和道德的自由。通过教育,人可以从自然人转变为公民,成为社会契约中的一员。《爱弥儿》中的教育理念为《社会契约论》中的公民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新爱洛伊丝》是卢梭的爱情小说,探讨了爱情、家庭与社会的关系。卢梭认为,家庭是最古老和自然的社会形式,家庭契约是公民社会契约的演练场。然而,卢梭也意识到,将社会的革新寄托于爱情和家庭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

 最后总结,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不仅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还与其教育学著作《爱弥儿》和小说《新爱洛伊丝》有着深刻的联系。卢梭通过社会契约、公民教育和家庭关系,构建了一个从自然状态到社会状态的完整思想体系。他的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哲学和教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本次读书简报,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及其相关著作的核心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在政治哲学和教育学中的重要意义。

 与谈人周金秋同学就卢梭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教育内卷与契约精神进行分享。第一点是契约精神与教育公平的本质回归: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社会契约的本质是人们通过让渡部分权利以换取集体安全与自由。指出当代教育内卷现象(如学区房、课外培训)反映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违背了教育作为公共产品的本质。教育公平的实现需要重建社会契约的伦理基础,确保每个孩子的发展权。第二点是自由教育与儿童主体性:卢梭在《爱弥儿》中倡导“自然教育”,强调保护儿童的天性,避免过早的社会偏见侵蚀。并指出在当前教育中,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与城市儿童的课业压力,凸显了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忽视。  “双减”政策通过减少机械刷题、增加实践体验,体现了卢梭“消极教育”理念的现代实践。第三点是教育改革的契约路径:卢梭认为立法者应提出法律建议,但只有人民才有权设立法律。指出教育改革需建立在广泛的社会共识之上,当前教育改革中的“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与“学科调整”等议题,需更多倾听基层声音,避免政策与需求脱节。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社会价值观的塑造。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实践,培养具有责任感的公民意识。当我们在教育改革的深水区探索前行时,卢梭的智慧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唯有坚守契约精神的本质,才能在效率与公平、自由与秩序之间找到平衡,让教育真正成为通向自由的桥梁。这既是对启蒙思想的现代诠释,更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

  史叶玥:卢梭在《爱弥儿》中强调“自然状态下的人是自由的、善良的”,认为自然自由是人的理想状态。但在《社会契约论》中,他又主张人应通过让渡部分自由,形成“公意”,以实现集体的安全与自由。这种矛盾体现在:卢梭既肯定自然自由,又强调社会契约的必要性,导致其思想中存在理想化与现实的冲突。卢梭认为“公益”需要全体同意,而非少数服从多数,这种设想在现实中难以实现,因为少数人可能因利益受损而选择退出,导致社会契约难以达成。卢梭的教育目标究竟是培养“自然自由的人”还是“愿意让渡自由的社会人”,存在矛盾。在《爱弥儿》中,他强调自然教育,保护儿童的天性;但在《社会契约论》中,他又主张培养“社会人”,即愿意将部分自由让渡给共同体的人。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具有强烈的理想化色彩,难以在现实中完全实现。例如,社会契约要求全体同意,但在现实中,少数人可能因利益受损而选择退出,导致契约难以达成。他的思想为当代教育改革(如“双减”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但其理想化的设想在现实中面临挑战。卢梭的思想中存在明显的矛盾:既肯定自然自由,又强调社会契约;既追求个人自由,又主张集体利益。这种矛盾使得卢梭的教育目标显得模糊,难以明确

  杨鲁:因为对于社会契约的这本书一直有一个诟病,就是在于有些人会说,既然我让渡出了我的全部的权利是吧?我让渡出了我全部的权利,那么这个主权者他自己又说既然我全部都让路出去了,然后我是不是都有因为我也等于没有失去,然后主权者就拥有了他表述是什么这样。诟病的表述,我们都平时在重复,在不受约束的公益之下,是这样的一个问题其实跟他探讨了很多次。比如说一开始我们形成这样的一种政府,我们是大家都同意的,但是随着时间的变迁,一代又一代的它其实是遵循的是柏拉图《克里通篇》,他是和他的精神一脉相承的。

 冯婉婷:我还有一个想说的就是刚刚学姐讲到的这一个服从公益和让步自由这一点,就是说一个个体,他如果坚持自己个人的意志,选择坚持自己这种欲望所支配的这种相对自由的话,其他服从公益的人会不会从社会这个层面去谴责他,觉得他没有去让步自己的权利,而且觉得他有这种问题。觉得从这个角度思考的话,是不是可以从伦理学的一些视角来思考这个问题?

  蔡正道老师:卢梭的教育目标存在矛盾,既强调自然自由,又主张社会契约,导致方向的不明确。其次,从现代性视角来看,尼采和青年造反运动对现代教育的造成的影响,指出中西方教育哲学在正当性来源上的差异。此外比较了卢梭、洛克和马克思的观点,卢梭私有财产的矛盾态度,最后对理解西方教育哲学的重要性,即使个人认同,也需要了解其影响和体系,以便能更好的深入的分析教育问题。

  最后,田思毅同学对此次读书会进行了总结。此次读书分享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