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7日18:30,教师教育学院思想与文化研究中心工作坊在10幢308教室举办了读书分享会。王贤德副教授、陆韵副教授、蔡正道博士、阴露华博士以及2023级和2024级教育学原理的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读书会。
本次读书会由严中然同学主持,周金秋同学作为领读人,田思毅同学作为与谈人,围绕陶行知的《中国教育改造》与老师们、同学们进行主题汇报与交流讨论。周金秋同学从作者经历、写作背景、主要内容以及个人思考四方面对本书内容进行了简要概述。
首先,1927年,陶行知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在学校创办一周年时,陶行知为庆祝母亲六十寿辰,将自己撰写的文章,选编成一本教育文集,名为《中国教育改造》,选编自陶行知教育学代表论文,全面反映了陶行知教育救国的思想,同时也反映了他在此信条下对教育理论的倡导与实践。该书中批判了传统教育,提倡教育改革,着重论述平民教育的思想和实践,对现代教育者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意义,让人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其次,周金秋同学主要从五部分具体内容展开,分别是,第一部分即第一流的教育家,第二部分即评陈著之《家庭教育》,第三部分即南京中等学校训育研究会,第四部分即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第五部分即“伪知识”阶级。在第一部分中提到,第一要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我们在教育界做事的人,胆量太小,对于一切新理,大惊小怪。如同小孩子见生人。如果想进步,就要把那教育奥妙新理,一个一个发现出来。第二要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我们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由于我们没有尽到责任。提倡教育者要注重创新精神培养,第一,教育理念需要创新。传统的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育理念已难以满足时代需求,如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重点。另一方面,教学方法也需创新。教师可以借鉴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让学生在实际项目或问题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还要注重实践精神、服务精神、民主精神的培养。在第二部分中提到,陶行知与陈鹤琴理念相契合,在生活教育理念上:陶行知强调 “生活即教育”,陈鹤琴的《家庭教育》也注重在生活中教育孩子,如书中对孩子日常生活细节的关注和引导,与当下倡导的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孩子的能力和品德相呼应。现在很多家长也意识到不能只注重孩子的学业成绩,还应在日常生活的吃饭、穿衣、待人接物等方面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素养。在儿童中心理念上:《家庭教育》以一鸣为中心,关注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当下教育也越来越强调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来制定教育计划和方法,如个性化教育方案的推行,兴趣特长班的多样化等。在第三部分,指出核心观点是打破宽严观念、摒弃消极作用、强调育教合一。对当下的启示即在教育方法上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育情境,灵活运用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律能力。在师生关系的构建上,教师应该放下架子,主动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困难和生活需求,与学生建立平等、信任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在学科与德育的融合上,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实现知识传授与品德培养的有机统一。在第四部分,提到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对旧乡村教育的批判、强调教育与生活结合以及教育与农业携手,在第五部分中对照当下,“伪知识” 阶级的影子依然存在。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部分学生为了考试死记硬背,对知识一知半解。这种现象反映出我们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未摆脱 “伪知识” 的陷阱。
最后提出了个人思考,第一,教育与生活关系问题,如何更好地将教育融入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使学习服务于生活,避免教育与生活的脱离?比如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应如何调整和创新?第二,教育公平问题,怎样借鉴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缩小这些差距,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第三,创新精神培养问题,在当下强调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如何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学校和教师应该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做出哪些改变?第四,教师角色定位问题,教师应该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和创新思维,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与谈人田思毅同学从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以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进行分享,首先是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第一,生活即教育:教育的平民化与生活化,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强调教育不应局限于学校和课堂,而应融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教育的狭隘性,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使教育成为一种全民参与、全民受益的活动。第二,教学做合一:实践与理论的统一,“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之一,这一理念强调教育的实践性和互动性。他认为,教育不应仅仅是教师的单向传授,而应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第三,平民教育的倡导:教育的公平性与普及性,陶行知对平民教育的重视贯穿全书。他深知教育普及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平民教育实施法》等文章,提出了普及平民教育的具体方案。他主张通过平民读书处等形式,让教育惠及更多普通民众,尤其是农民和工人。其次是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陶行知不仅是一位教育思想家,更是一位实践者。他在教育改革中进行了诸多尝试,这些尝试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最后是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指出教育应贴近生活,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应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应推动教育公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在当代教育中,我们应继承和发扬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注重教育与生活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推动教育公平,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阴露华老师:陶行知讲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伊利奇讲去学校化社会,两个说法的提出都与当时的社会近况有关,怎么样去看待呢?
严中然:这个问题可以回到教育和社会的关系的问题,因为在陶行知这讲社会即学校,在伊利奇那又讲去学校化社会,这个问题还是挺复杂的,华东师大学报就曾发表过相关文章。
王贤德老师:这本书其实是重要的,但在这本书中核心思想还没有体现出来,这应是陶行知早期的研究,跳度比较大,对各方面比较关注。反映了陶行知在工作中思考,在实践中思考,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也是很有启发。
陆韵老师:关注到了书中一夫多妻之恶结果这章内容,为什么陶行知先生会对其进行严厉的批判,谈到的每一点都很深刻,可以透过后面的文章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这是一个家庭制度、婚姻制度产生一个极大转型的时代,在这背景下可以看出为什么陶行知开始研究儿童教育,人们的儿童观是变化的。鼓励同学从多角度去解读和思考。
史叶玥:在当时这本书一定是有极大的意义的,书中提到乡村教育要做活教育,现在的形式变了,我们处在科技大爆炸的时代,当时要把乡村教育下放到田里,现在好像学生不需要到田里去了,那乡村教育的目的又是什么了呢?那城乡教育之间有什么不同呢?乡村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在哪?
王旭丽:关注到前面提到的服务精神和奉献精神,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现在是很重要的。疫情之后学生的心理健康变成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还有就是民主精神,让学生可以去参与规章制度的制定,觉得还挺好的。
最后,严中然同学对此次读书会进行了总结。此次读书分享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