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讲座信息

讲座信息

教师教育学院教育思想与文化研究中心工作坊(五十四)读书简报

发布日期: 2024-12-13 16:11:34


     2024102818:30,教师教育学院思想与文化研究中心工作坊在10308教师举办了读书分享会。中心负责人李长伟教授,中心老师舒志定教授、王燕红副教授、王贤德副教授、陆韵副教授、蔡正道博士,以及20232024级教育学原理的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读书会。

 本次读书会由严纪彦同学主持,姜赵威同学领读,邹延龙同学作为与谈人与中心的老师们和其他同学一起围绕安东尼·吉登斯的《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进行主题汇报与交流讨论姜赵威同学首先从作者生平、章节结构、作者思路、几个概念、现代外部环境、自我风险以及当代思考等方面对于本书内容进行简要概述。她提及现代性的问题是“自我与现代性的发展”。本书的目标是分析全球化的诸多影响和个人天赋之间的相互关联的实质,并提供一套用于思考这些问题的概念框架。

 随后与谈人邹延龙发言:作者将焦虑归因于社会的不确定性,将解决焦虑的方法归之于自信和乐天知命。但处于现代性社会建设进程中的我们,真的是因为不确定性而焦虑吗?真的是用自信和乐天知命暂排苦思吗?在我看来,我们焦虑的真正根源不是社会给未来带来的不确定性,而是我们眼睁睁看着未来的不确定性,却无法更改。正如百度贴吧弱智吧上引起很多人共鸣的一个帖子,只有一句话,“一些人说看不到未来,是因为已经看到了未来”。首先,不确定不等于不安全,不确定本身也不是危险。生活如果充满可控的不确定,我们的生活是丰富的,可以体验很多心情,可以从事各种职业,可以上一秒我在台北看烟火,下一秒我在上海淋大雨。所谓人生是旷野而不是轨道不就是如此的不确定吗?其次,主动拥抱危险来缓解焦虑的方法,正是焦虑的来源。主动选择一种危险不是什么冒险精神的培养,也不是神经递质或自我效能感作用,而是一种无奈。去拥抱一种危险,在作者的理论框架下也是一种顺其自然,那它隐藏的含义就是既然选择什么都要面临焦虑,那选呗,反正要死不了,或者说这更像一种权衡过之后的无奈,听到这想必大家也理解了为什么“那咋了”三字子能称为网络热梗,“那咋了”看着很乐观,其实道出了我们对不确定的未来的无奈。

  李长伟老师表示:死的东西往后推,推到生。风险社会带来的不确定,人每时每刻都在做决断,对于我是谁提出了挑战,生而为人总有这样的统一性。焦虑要比过去严重的多,在活着时对于世界的把控出了问题,做现代人比做古代人要难。

  最后,主持人严纪彦同学总结会议。此次会议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