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5日18:30,教师教育学院思想与文化研究中心工作坊在10幢308教师举办了读书分享会。中心老师舒志定教授、王贤德副教授,以及2023级和2024级教育学原理的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读书会。
本次读书会由计欣欢同学主持,史叶玥同学领读,杨鲁南同学作为与谈人,与中心的老师们和其他同学一起围绕彼得斯的《伦理学与教育》进行主题汇报与交流讨论。史叶玥同学首先从本书及作者简介、书籍结构与内容以及个人感悟等方面对于本书展开简要的读书分享。在读书分享中,她主要围绕教育的概念、教育的伦理学基础和教育与社会控制这三个部分展开讨论。首先,在第一部分她介绍道彼得斯关于“教育”概念的理解:教育不是指任何具体的活动,而是指通过具体活动所达到的特定标准。“教育”概念中含有“改进”,“改善”和“传递有价值的东西”的意思。彼得斯的教育理论基于对“教育”一词概念分析的结果,他从教育的结果“受过教育的人”出发,主张结果-过程式推演,通过探讨教育之结果“受过教育的人”具有何种特征,从而确定教育的内容、目的、过程等。“受过教育的人”具有“认知洞察力”,这个人可能对他正在做的事情要有概念。
其次,在第二部分教育的伦理学基础中她从古典正当性理论、平等、有价值的活动、利益的考虑、自由和尊重人、友爱、人的概念这些方面展开了具体的讨论。其中,古典正当性理论中涉及到伦理学与教师、自然主义、直觉主义、情绪主义以及实证的正当性理论。关于“平等”话题的讨论包括教育平等、平等伦理学的难题和教育平等的评价标准。关于有价值的活动,她谈到,如果所有人都想要某样东西,这并不自动意味着它是有价值的。想要某物并不足以证明其价值。有价值的活动可能对倡导其效力有所限制,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能被证明是正当的。重要的不是想要得到东西的事实,而是所想要的东西的特性。问题是否可以归纳出这些活动的特性,并给出它们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的理由。关于利益的考虑方面,她还谈到了彼得斯提出的“利益”概念中的两个判断维度:内容的判断(即什么是有价值的或合乎需要的)和关于人的能力和潜力的判断。关于自由方面的,她认为自由具有自主性和正当性,还谈到了自由与道德教育。最后,她还详细探讨了康德所认为的“尊重”与彼得斯的有何共性与差异。
第三部分,教育与社会控制。这部分内容她主要从权威与教育、惩罚与记录、民主与教育这几个方面展开讨论。关于权威,彼得斯区分了形式权威和实际权威。形式权威是指由于某个职位或角色而被赋予的发布命令和做决策的权力,而实际权威则是指由于个人能力、专业知识或道德品质而赢得他人信服和遵从的权威。教师作为“当权者”拥有由于其职位而获得的权力,而作为“权威者”则因其专业知识和人格魅力而获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关于惩罚方面,惩罚必须包含报应的意思,因为报应含有回报的意思,可以是愉悦感或不愉快感,惩罚是一种报应的执行。在民主与教育方面,她从教育的民族性共识和民主教育的含糊性、教育内容的民主性、民族与教育的多样性和学校组织的民主性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在分享的最后环节,史叶玥同学还总结了她个人对于本书的读书思考与感悟,并对其进行了简要的概括提要:在第一部分教育的概念中,彼得斯首先剖析了“教育是什么”这一本体问题。他从“受过教育的人”提出,如果教育发生了,那么一定有某种东西在人的身体中起着作用,而使人的表现为受过教育的人,“教育”一定是和什么东西是有价值的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暗含着过程必须满足的标准。一个仅仅关注特定目的功能和思想方法的人,绝不能被称作“受过教育的人”。其次,彼得斯认为,想要成为“受过教育的人”,教育过程必须均满足三个标准:一教育必须将有价值的东西传递给他的对象。二教育必须包含充满活力的知识,理解和洞察力。三教育要鼓励学习者去批评他们被教授的内容。最后,彼得斯强调,教育的任务在于引导个体心智的发展,在于引导其他人过有品质的生活。在第二部分“教育的伦理学基础”中,彼得斯从认识论视角论述了平等、有价值的活动、利益、自由、尊重等对于教育的重要性,他指出人人平等是一种无法实现的教理想;有价值的活动必须满足证当性的需求;教育必须再考虑儿童利益及其利益是什么的,同时考虑公众的利益;儿童的自由是有限度的;教师在教学情境中要坚持尊重人的教育原则。在第三部分“教育与社会控制”中,彼得斯从实践论的视角(即权威与教育、惩罚与纪律和民主与教育)论述了教育活动的社会控制方式。他认为:教师应当兼具形式权威和实际权威双重权威;教育中的惩罚具有正当性。在教师权威丧失作用时,就必须运用纪律和惩罚来加以控制,让学习者明白在学校什么事情应该做,而什么事情不能做;学校是一个民主机构,这涉及教育的民主化、作为民主机构的学校和为了民主的教育三个问题。
与谈人杨鲁南同学,从彼得斯对教育的概念分析和教师权威两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读书体会。首先,她提到彼得斯通过梳理认识论在思想史上的演进,而展开对教育的认识特性的阐述。彼得斯承认个人经验在认识中的重要性,指出古希腊哲学从一开始的重视城邦,到苏格拉底对个人灵魂的强调,意味着个人的自我认识开始获得注意。随着城邦瓦解,斯多亚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对个人意识做出了不同的发展。中世纪后,笛卡尔继承了奥古斯丁的个人意识源于“启示”的理念,而经验主义学派则认为意识源于感觉经验。彼得斯继续阐述道,康德对认识论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从古希腊哲学至近代哲学,并未有思想家思考过公共意识在个人意识的产生和心智的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即个人意识的客体是用公共语言来标识的。第二,她谈到了书中第九章彼得斯对教育中权威与权力的辨析,有助于我们分析和把握教师的权威这一概念。彼得斯指出为避免教育陷入乌托邦式的困境,有必要在学校开展适当的控制形式。权威与知识和对规范的维持这两点密切相关,权威是理性的社会控制手段,但学生必须接受教师任务的价值,否则,教师的命令从权威变成了权力。她认为数字化教育时代,有文章认为教师权威得到了空前提升,但这一提法依据彼得斯对于权威和权力的辨析似乎是有待商榷的。
舒志定老师指出,无论我们是在阅读学习中还是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始终都要有明确的概念意识,即要注意对概念的界定。比如,书中彼得斯所谈到的到底什么是教育的问题。舒老师说,如果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角度来理解“教育”,教育应该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而彼得斯所谈论的教育,是从内容、方法和认知三个方面来阐释的。那进一步思考“教育的价值”又是什么呢?杜威认为,教育是为民主社会服务的,是一种有序的关系建构。彼得斯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有价值的活动。舒老师还从分析哲学的视域出发,提出分析哲学中一些经典的研究范式很值得我们学习,如对问题的追问方式。他进一步举了一个关于教育与个人的发展问题的例子:古希腊中人的理性问题的思考,人是如何与灵魂展开对话的?如何发展人的灵魂或理性?此外,还有关于教育的两种模式的探讨:塑造与生长。在讨论教育的目的时,我们要深入思考什么是人的意识和目的?什么是社会的需要?总之,我们要学习彼得斯在书中体现出的对问题的分析的方式,对我们学习分析哲学有很大的帮助。
随后,王贤德老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问题。舒老师从马克思的生命历程出发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形成的历程中有深厚的古典文化的积淀,包括黑格尔的自由和法权的思想。马克思还重新思考了人的劳动与自由的问题,彼得斯对自由的讨论更多的还是停留于概念分析上,把什么是教育分为三个维度。而马克思与之不同的是从人的日常生活出发,关注对象性活动,如人的生产劳动是对象性活动中的特殊形式。换言之,是从现实生活出发,重新思考人的存在问题,包括对人的私有财产问题的延伸。总体来说,分析哲学研究的起步较晚,研究的群体较为小众,主要集中于英国,以胡塞尔的现象学的代表。
最后,主持人计欣欢同学总结会议。此次会议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