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讲座信息

讲座信息

教师教育学院教育思想与文化研究中心工作坊(五十五)读书简报

发布日期: 2024-12-13 16:05:51

2024111218:30,教师教育学院思想与文化研究中心工作坊在10308教师举办了读书分享会。中心负责人李长伟教授,中心老师舒志定教授、王燕红副教授、王贤德副教授、陆韵副教授、蔡正道博士,以及2023级和2024级教育学原理的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读书会。

  本次读书会由徐俊亮同学主持,严纪彦同学领读,史叶玥同学作为与谈人,与中心的老师们和其他同学一起围绕卢梭的《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进行主题汇报与交流讨论。严纪彦同学首先从书籍背景及作者简介、主要思想、封面词、献词等方面进行简要概述,随后围绕书籍的内容分别总结与讨论了自然界中人与社会中的人、不平等起源与发展过程、基础理论分析与批评、结论与总结、当代启示以及读书心得与启示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作者简介与主要思想,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这本《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主要探讨了人类不平等的问题,包括不平等的起源、发展和影响等方面。卢梭认为,人类最初是处于平等状态,但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和文明的发展,人类逐渐陷入了不平等状态。整本书的运思写作体现了“强调平等的重要性,并认为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主张回归自然状态,实现人类的真正平等和自由。同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自我意识,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主要思想。这本书至今仍具有意义与影响,它对现代民主制度、社会学和教育学以及现代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是封面题词,“凡属于自然的东西,我们就不要在天性已经败坏的人的身上去寻找,而应当在行事合乎自然的人的身上去寻找。”作为全文的印子,是为后续在书中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作伏笔。他不赞成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天然的奴隶”。这一点,他在后来的《社会契约论》中说得更清楚。他说:“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根本不是天然平等的,而是有些人天生是做奴隶的,另一些人天生是来统治的。”他认为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假如真有什么天然的奴隶的话,那只是因为已经先有违反了天然的奴隶。强力造出了最初的奴隶,他们的怯弱则使他们永远当奴隶。第三是书籍的献词。在本书的献词中,主要阐述了卢梭撰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献给日内瓦共和国,同时表达自身对于建立一种理想共和国的希望。

第三部分的内容主要介绍了本书的一个主要的理论范畴,也就是自然中的人和社会中的人。他笔下的自然人是首先具有自我自我保存和怜悯心(同情心),并认为这两种人的本性使先于理性而存在的:一种本性使人对自己的福利和自我保护极为关切,另一种本性使人本能地不愿目睹有感觉力的生灵受难和死亡。其次是具有可完善化能力的人,这种能力仅存于人类,主要是指理性的发展,也正是人的这种特殊而且几乎无限的能力成了人的一切不幸的根源。卢梭还对自然状态下人类生活状态进行了考察,他认为采集与狩猎、平等与自由、自然界法则以及群体与个体四个方面的生活状态构成了整个自然人的生活状态。接着,汇报人向我们讲述了她对于自然人及其生活状态的这一部分内容的思考,她认为,在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中,所谓“自然状态”一般指人类在国家建立之前所处的状态。“自然状态”中“自然人”是17世纪、18世纪十分盛行的观念,卢梭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把它作为《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方法论基础。卢梭认为,人类最纯碎的形式是“自然状态中的自然人”其后的任何变化都使人远离这一状态。正因为如此,要探讨人的本性的变化,探讨人类好的鼎赋如何向坏的方向过渡,亦即探讨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就此出发是合适的。对于“自然状态”是否真在历史上存在过,卢梭没有太大的把握,而且也不想在这个问题上做深究。卢梭只是借助“自然状态”为自己的理论抽象寻找一个起点。他在书中提醒读者,不要把他所研究的东西当作历史真相,而应当认为是一些假定和有条件的推理。紧接着,卢梭探讨了人类的本质特征包括自然性与社会性、理性与感性、追求自由与平等与道德意识,并阐释了这些本质的具体内涵。而后严纪彦同学总结了卢梭对于“自然状态下是否存在不平等”这一问题的论述,他首先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与人在生理上虽然存在差异,如体力、智力、天赋等方面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产生不平等的状态;同时因为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种类的道德关系,更没有统治和奴役,人与人之间也是平等和自由的;最后平等和自由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平等就没有真正的自由,而不受限制的自由也会导致不平等。最后,在社会状态下人类生活变化及原因方面,卢梭认为社会等级制度的形成私有制的产生、竞争与冲突和道德观念的变化是导师人类生活变化的几个主要原因。在此之后,自然界中的人与社会状态下的人也得以区分开来,表现为自由度的差异、平等与不平等、生活方式不同以及道德观念差异。

第四是不平等起源与发展过程,卢梭认为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其次财产权的确立加剧了社会不平等;最后随着私有制和财产权的深入发展,不平等关系逐渐固化。同时,在私有制的基础上,一部分人通过各种手段积累了大量财富,进而掌握了更多的社会资源,这些人逐渐形成了统治阶级,并通过政治权力来维护自身的利益。而随着政治权力的不断巩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被统治阶级往往被迫接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从而形成了一种稳固的统治与奴役关系。并且暴力在这种政治制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导致权力集中和民主制度的衰败,进一步固化了社会不平等。最后还探讨了不平等起源多元因素,首先是自然因素:卢梭指出,自然状态下人类本平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条件的差异如气候、土壤等导致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进而产生不平等;其次是社会因素: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制度的建立,使得人们在财富、地位和权力方面产生差异,加剧了不平等现象;最后是心理因素:人们的欲望、才能和智慧的不平等分布,也是导致社会不平等的重要原因。一些人因天赋或努力而获得更多的资源,而另一些人则可能因缺乏机会或能力而处于不利地位。由此,“我们可以断言,在自然状态中,不平等几乎是不存在的。由于人类能力的发展和人类智慧的进步,不平等才获得了它的力量并成长起来:由于私有制和法律的建立,不平等终于变得根深蒂固而成为合法的了。”

第五是基础理论分析与批判。卢梭对自然主义思想既有批判也有继承,首先他批判自然主义思想的片面性,卢梭指出自然主义思想过于强调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由,忽视了社会和历史条件对人的影响和制约,具有片面性;其次他继承并发展自然主义思想,他强调,在自然状态下,人们是自由和平等的,这种自然状态是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最后他提出“社会契约”理论,他认为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建立政治社会,放弃部分自由以获得更好的保护和更大的利益。这一理论为现代政治哲学奠定了重要基础。接着她还总结了卢梭对社会契约论重新阐释及评价,首先是社会契约的起源与目的:卢梭认为,社会契约起源于人们为了保护自由和平等等自身利益而形成的共同体,其目的是通过集体的力量来保障每个成员的权利;其次是社会契约与不平等的关系:卢梭指出,社会契约本身并不导致不平等,不平等源自于社会契约的执行过程中权力的滥用和私有制的出现。因此,他主张通过改革政治制度和消除私有制来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最后,是对社会契约论的批判与发展:尽管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为现代政治哲学奠定了基础,但其理论也受到了诸多批判。例如,批评者指出其理论过于理想化,忽视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现实的制约。当代学者也对卢梭的理论进行了批判与反思,学者们大多批判卢梭的自然状态假设,他们认为卢梭的自然状态假设过于理想化,与现实社会脱节,难以作为探讨人与人之间不平等问题的起点;还有学者对卢梭政治哲学思想进行了反思,他们认为卢梭的政治哲学思想具有局限性,其强调的公意和民主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产生独裁和暴政的风险。

第六是结论与总结,该部分主要总结卢梭主要观点及贡献,卢梭强调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他认为,人类在自然状态下是自由平等的,而进入社会状态后,由于私有制和不平等的发展,人们失去了原有的自由和平等;其次,卢梭揭示了不平等起源和发展,他详细分析了不平等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指出社会制度和私有财产是导致不平等加剧的重要因素;最后,卢梭还对社会制度进行了批判,他通过对不平等问题的深入探讨,对封建专制制度和私有制进行了批判,认为这些制度是造成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并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推动了人类对社会公正和平等问题的持续关注。

第七是当代启示与意义,严纪彦同学总结了当代社会主要不平等的现象主要包括经济不平等,教育不平等以及性别不平等,她还剖析了不平等现象产生根源及影响,包括社会制度因素、经济因素以及文化因素。第八是读书心得与启示,严纪彦同学从人性本善与社会腐化的对立、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教育对于塑造人格的重要性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与谈人史叶玥同学分享了她对这本书的心得体悟:通过卢梭在《论不平等》中的描述,我们不难看出进入社会状态的人们由于自私心而扼杀了人们原本的天然怜悯心。既然无法回到原先的自然状态的话,并且穷人与富人之间的战争状态又无法避免。但是最后财产的损失却都是富人的。因此富人为了避免自己的财产受损失,他们开始通过社会和法律来欺骗穷人同意他们的主张:“为了保证每个人都能得到属于自己的东西,为了保障弱者不受欺凌,让我们制定强者和弱者都必须遵守的公正的规章,让所有人都必须承担共同的责任。”人们从自然状态进入到社会状态,看起来人们拥有了更多的舒适和文明,但是人们却戴上了一层又一层的枷锁,彻底失去了自然状态下的自由。人们原始的“自爱心”也变成了与他人发生比较而产生的虚荣、自负、自尊等情感也就是“自私”;而此时的天然怜悯心逐渐被自私心所扼杀,它在面临社会状态下的人与人之间的事物时,已经不能像自然状态时候那样发挥它的作用,它再也不能替代人类良风美俗和道德。正如卢梭所言:“它现在只存在某些胸怀博大的世界主义者的心中,因为他们越过了种族的障碍,他们仿效造物主上帝的榜样,把善心普及到全人类。”我们可以通过这句话推断出,在卢梭看来社会状态中的大部分人都丧失了怜悯心,失去了他们的自由,而且在富人的怂恿下通过法律和制度戴上重重枷锁成为了文明的奴隶。卢梭的另一篇论文《论科学与艺术》指出科学与技术虽然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是败坏了社会的风俗,人类的文明使人们背离了他们原本的天性,养成了骄奢淫逸的风气,表面看起来是进步但实际却是腐败和堕落。而对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卢梭所赞美的“自然状态”是无法再倒回去了,那就只有通过自然教育对人重新塑造实际上是对生活在社会状态下自然人的塑造通过教育来保持最初的善良。人可以通过教育达到完善的境地,人在出生时是一无所有的,但是在成人的时候却拥有了一切:健康的身体、敏捷的思辨能力、高尚的道德概念和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正确理解与履行,所有的这些都是教育赐予的。”但是如何帮助孩子按照自然的进程健康成长?也就是说怎么能使他们在开启自己潜在资质的同时而又不败坏他们的天性?这些就是卢梭他思考教育时产生的问题,也是他自然教育的一个核心。

严中然同学认为社会契约论颠覆了他对卢梭的看法,之后再读这本书以及忏悔录,科学与艺术到感觉很不一样,他觉得卢梭的思想是很复杂和多面的。卢梭把爱弥儿、论、和科学当做一个整本的论述,这也给我们教育以启发,也要更多关注论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与科学与艺术。

舒志定老师:我认为对这本书应该有几个问题要思考。第一是为什么卢梭这个观点的提出对中西方的思想史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思想史上的几点。现代我们的人在自然状态上其实是不平等和不自由的,比如地域差异导致南北方人的生活习俗不同,他们不可能平等。第二还要思考这本书的思想复兴了什么,他确立了怎样的一种历史观,与文艺复兴前的历史观有什么区别?卢梭认为平等、自由这些问题不是上帝而是人造成的,所以他的书实际上代表了历史观上的变革。在食物和精神自由方面,人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现代社会其实都是不自由的。第三是思考卢梭的历史观与古典的历史观有什么差异?柏拉图构建的历史观与他的有什么区别?第四是思考为什么卢梭不区分私有制是如何产生的,他肯定了原始社会、自然社会的存在,后来又肯定了私有制的出现造成了人的自由。卢梭有没有回答从自然社会到现代私有社会是怎么变化而来的?如果没有回答,他其实把它当成了一个必然的状态。以马克思为例,他说明了异化是怎么产生的,但对异化的探讨并不是他的核心思想,他关照的是人的自由如何产生...所以卢梭说的私有制、私有社会、私有财产造成了人与人的不平等,但是这种私有是怎么产生的,是不是所有的私有制都造成了不平等呢,他在书中没有说明。实际上很多方面如果没有私有制,人的自由无法实现。刚才同学也说到了教育不平等的问题,近几年我们国家也很关注教育不平等的问题,我国以公办学校为主体,由政府提供公共资金办学,因此教育面貌实现了很大的改善。所以从国家层面来说,教育公平和正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可以去研究这些问题。同时我们也还可以去关注一些更微观的问题,也就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可能造成的不平等与不公正,从公平的角度来说,每个孩子上同样的课却取得不一样的成绩,这应该怎么回答呢。中考分流、高考分流也涉及到教育公平,中考的不平等现象较于高考来说少得多,在高考录取名额分配中可以看到很多的不平等因素,比如北京大学优先录取本地的考试,并且有针对本地学生的专门的分数优惠政策。因此招生名额分配的问题应该怎么理解和解决,这个问题的原因是私有制吗?还有一个问题也值得考虑,就是假利。我们对学生真实的利他行为会进行肯定,但是在现在的学生评优评奖中,学生都是出于功利的目的对照评优条件去做志愿、做好事,这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形成是建立在怎么样的历史观上,顺着这一思路,再来思考我们今天教育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作为一个研究性的阅读分析,我们更要关注中国学者对卢梭这本书做了哪些研究,最有影响的学者是哪些,也就是要进行学术史的梳理。

王贤德老师:卢梭谈到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不平等,说到了私有制的生发,人与人的不平等与道德的起源之间有密切的关联,文中谈到野蛮人吃饱了就对同类十分友好了,而在食物充足的时候人为什么争抢,某些不道德的行为为什么发生他没有进行具体的阐述,但是似乎能看到道德的起源,谈道德起源我们可以从卢梭的著作中去寻找。要谈道德,首先就能从卢梭身上看到他的道德品质,比如对人类的关怀体现了他的勇敢。第三可以看到他的一种超然,明知道自己的观点可能并不会被大众所认同,但他还是要从真正意义上去揭露人的本质。第四是他对本原问题的思考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从历史的生发、演变的过程去解构问题对于我们的学术思考和写作很有启发。

陆韵老师:其实之前对卢梭的了解仅限于爱弥儿,每一位师范生都度过这本书。而不平等这一本书中他讲到了自然状态的原始人,而从爱弥儿当中我们也可以看的自然人的原始状态如何体系,同时也可以思考幸福的原始人对于我们现代的教育有什么启发。卢梭话语中的原始人是没有那种斗争的痕迹,更多的是自爱和怜悯,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可以如何培养儿童的自爱和怜悯,都是值得思考的。在本书的译者的自述中,他谈到了社会发展趋势是不可逆的,也澄清了卢梭的理想,不是要把每个人拉平,他主张以才能天然的差别来划分,他也没有主张要消除人的平等,我们今天的教育公平肯定也不是追求资源的平均分配,应该思考人的等级的划分依据。

李长伟老师:我简单回应舒校长的问题,卢梭的历史观既不同于古希腊也不同于基督教的哲学。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人的界定都是非常清晰的,所以他在谈论城邦的构建是一直在人的关系中。所以他们的核心还是从人的关系里面出发来谈人的本质。到了中世纪,谈论人的起源都是从上帝出发。卢梭设定人的生存状态就是一种自然状态,是一种非常彻底的自然状态,在这种自然状态里,每个人都是一种孤立的、自然人存在,然后由此谈人的发展。古典的历史观把人放到城邦里面,而卢梭不太一样,他就人的生存放在自然的大地上。我觉得卢梭有谈到人的本来状态,就是感觉论中的一种情感——自我保存和怜悯,按照卢梭的话来讲同情启示就是道德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自然状态底下的同情和自爱是否必要。我认为同情实际上是怜悯是可有可无的,自我保存是一种动物的本能,人为了自我保存会伤害同类。人其实不会特别的去做出伤害同类的行为,但卢梭这么说可能是有他的用意的。卢梭又说随着人口的增多,又会产生一些变化,这就产生了人之间偶然的交往。比如圈地的行为实际上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产生,但是这种产生又依赖于他者,是有了我与他人之间的比较的关系。在原始状态中没有自我意识,也就不可能有道德。他认为人怎么样开始不平等的进程?是这种自爱进入了人与人之间的比较关系之中,我们的存在感就建立在比较之中。但是人一旦有这种比较的自爱,也是一种私有的自爱,而真正的自爱已经不需要了。人的羡慕、嫉妒和恨,包括竞争的意识也由此产生,如果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人在外在条件下产生了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在比较中又会堕落。那么回到人类堕落了我们应该怎么办的问题。我们在现在的文明状态下应该如何培育自然人,我不会把这种教育当做自然教育,毋宁说现代文明状态底下的自然人教育,这样的教育展示的是个人对个人的教育,而不是类的教育,也就是有一个没有受到污染的“卢梭”去培养一个无辜的小孩,又使他成长为一个独立的自由的自然人,从小对他进行感官教育、道德感教育。还是回到道德的问题,在爱弥儿中又出现了自爱的问题,卢梭的自爱可以分为两部分,第四卷之前是一种淳朴的自爱,之后是一种堕落的自爱。这种堕落的自爱表现于我的幸福是源于一种比较,在他人的眼光中找到幸福。而同情是解决的办法,有了同情,我就能感受到他人的痛苦。从自我保存的角度来看,这种苦不利于自我保存,所以要同情别人。为什么同情能作为道德的起源,实际上是因为,人会把感受到苦视为一种普遍的状态,会把受苦视为人类的普遍体验。卢梭认为在受苦的这一点上,人都是受苦的存在,所以同情就是共苦,共苦就是平等。

最后,主持人徐俊亮同学总结会议。此次会议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