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教育博士
职称:副教授
简历:女,1978年5月生,教育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4年本科毕业于浙江教育学院化学(综合方向)。
201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学科教学(化学)专业,获教育硕士学位。
2022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浙江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学校课程与教学专业,获教育博士学位。
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市厅级课题3项,在国内外SSCI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曾获评市科学学科骨干教师,市德育学科带头人,市优秀教师,获全国“创新杯”信息化教学与说课大赛一等奖;获浙江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生、一等奖学金、学术创新优秀奖等奖项。
研究方向:师德、小学科学教育、教师职业发展等
承担课程: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化学与社会等
一、代表性论文
1. Impact of Work Engagement on Teachers’orkplace Well-Being: A Serial Mediation Model of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SAGE Open》(SSCI,IF=2.11)
2. The Cost of Caring: Compassion Fatigue Is a Special Form of Teacher Burnout《Sustainability》(2022)(SSCI,IF=3.889)
3. The Effect of Social Perspective-Taking on Interpersonal Trust Under the Cooperative and Competitive Contex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Benevolence《Psychology Research and Behavior Management》(2021)(SSCI,IF=2.945)
4.中小学教师师德教育四种形式的问题与对策[J].教师教育论坛,2023,36(11):27-33.
5.“恨铁不成钢”式师德失范的提出、内涵与应对[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21(06):19-25.
6.中小学教师共情疲劳及调适[J].中国教师,2022(02):87-90.
7.基于“读思达”教学法的小学生科学思维培养[J].课程教学研究,2025,(03):41-47.
8.为什么人们说话时喜欢做手势[J].大众心理学,2022(06):45-46.
9.短期焦点解决模式在中职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5(02):80-83.
10.高一新生化学学习适应性现状与对策[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10):42-44.
二、主要著作
1.《共情与具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新路径》浙江大学出版社(2023)
2.《从习到惯▪行而知理:小学具身德育的理论与实践》浙江教育出版社(2021)
3.《提优名卷(科学)》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1月
三、主要科研项目
1.主持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学实践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2024SCG043)(2024)
2.主持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十四五” 第二批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重点教材建设项目(2024)
3.主持湖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两山”理念引领湖州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路径创新研究(25hzghy231)(2025)
4.主持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中职学校青年教师德育能力提升策略研究(DGW1516BBS026)(2017)
5.主持浙江省智能教育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课题:新时代职前教师德育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ykf20042)(2022)
四、主要获奖
1. 《心育促五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区域推动的县域实践样本》获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5)
2.《“两山”理念引领生态劳动教育的二十年探索与实践》获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5)
3.《德育路径创新:小学具身德育的十年探索与实践》获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2)
4.《皮影育人:从非遗传承走向具身育德的小学生道德教育路径探索》获湖州师范学院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3)
5.浙江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2022)
6.嘉兴市第二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6)
E-mail:03186@zjhu.edu.cn
【教育心得】关爱学生,用心育人。